新春佳節之際,甘肅秦腔藝術劇院以秦腔藝術為媒,在平涼市崆峒區開展“厚道崆峒,大美平涼”文化惠民演出,隨后又在會寧縣韓家集鎮舉辦“春綠隴原”惠民演出,為隴原大地帶來一場場精彩紛呈的文化盛宴。從寒冬到初春,從城市到鄉村,秦腔藝術的鏗鏘之聲在隴原大地上回響,為人民群眾獻上豐盛的精神文化大餐。
農歷正月初九至十四,甘肅秦腔藝術劇院在平涼市崆峒區激情演出十二場,傳統秦腔的鏗鏘之聲與惠民演出的溫情底色交織。演出現場人頭攢動,白發蒼蒼的老人相互攙扶,帶著自備的小馬扎早早占據前排位置;年幼的孩子們被父母抱在懷中,小臉凍得通紅卻難掩興奮之情。緊隨其后,農歷二月十三至十五,劇院又奔赴會寧縣韓家集鎮,三天六場秦腔大戲接連登臺,為當地戲迷朋友的新春佳節增添了濃厚的文化色彩。
兩地演出創新采用線上線下同步進行的方式,累計吸引超過180萬人次觀看,其中線下觀眾達32萬人次,線上觀眾超150萬人次。劇院聯合當地融媒體及多家平臺,精心打造線上直播,讓觀眾足不出戶便能欣賞到秦腔藝術劇院的精湛演出。在平涼,市民們的熱情如冬日暖陽,盡管戶外寒意逼人,仍難擋對秦腔藝術的熱愛;在會寧,現場觀眾的熱情掌聲此起彼伏,成為這場秦腔盛會的生動寫照。傳統藝術的韻味與現代傳播手段的巧妙結合,演繹了一場傳統與現代的精彩對話,為秦腔藝術注入了新的活力。
演出現場氣氛熱烈,座無虛席,臺上演員傾情演繹,臺下觀眾全神貫注,掌聲與歡呼聲此起彼伏。國家一級演員、中國戲劇梅花獎得主、甘肅秦腔藝術劇院黨總支書記、藝術總監蘇鳳麗老師的表演成為活動亮點,她在《火焰駒》中以深刻的情感詮釋和精湛的唱腔將角色演繹得栩栩如生,給觀眾留下了深刻印象。而青春版《鎖麟囊》則是由年輕演員們演繹,展現了新一代秦腔人的活力與才華;《忠保國》《清風亭》《出五關》《慈母淚》《鍘美案》《大登殿》等經典劇目輪番上演,或展現家國情懷,或演繹人間冷暖,或彰顯英雄氣魄,充分展現了秦腔藝術的深厚底蘊與獨特魅力。線上線下同步進行的方式,不僅拓寬了觀眾的參與渠道,也讓秦腔藝術在數字時代煥發出新的生機。
為確保演出圓滿成功,甘肅秦腔藝術劇院的全體演職人員傾注了大量心血。從緊張的排練到精妙的舞臺演繹,從細致的舞美設計到周密的道具籌備,每一個環節都凝聚著對藝術的執著追求。面對場地限制、天氣變化等挑戰,演出團隊始終以飽滿的熱情和專業的態度,為觀眾獻上一場場難忘的視聽盛宴。
這兩地文化惠民演出,是甘肅省文化和旅游廳組織甘肅演藝集團,精心打造的文化惠民工程的生動實踐。不僅是對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弘揚,更是新時代文明踐行活動的生動寫照。秦腔藝術的鏗鏘之聲,正在隴原大地上譜寫出一曲曲動人樂章,為鄉村文化振興注入源源不斷的精神動力,推動新時代文明之花在隴原大地絢爛綻放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