提起隴劇開山之作《楓洛池》,對于目前50歲以下的很多讀者來說是陌生的,但這部載入中國戲劇史的經(jīng)典名作,在昨日由甘肅省隴劇院集合兩位“梅花獎”得主,三個國家一級演員的最強陣容,重新聯(lián)合打造出新版的《楓洛池》,并與蘭州的觀眾見面。這也讓《楓洛池》這部新中國成立之后在甘肅戲曲藝術中堪稱第一戲的劇目,煥發(fā)了青春,并邁出了沖刺文化部優(yōu)秀保留劇目大獎的重要一步。
兩進中南海演出的新劇種
1959年,《楓洛池》在舞臺上亮相,作為國慶十周年慶典獻禮劇目,晉京匯報演出。人們沒想到這部來自西北甘肅的戲,竟然一炮走紅,引起轟動效應,并有幸兩進中南海,在國務院禮堂進行匯報演出兩場,黨和國家領導人周恩來、朱德、董必武、李先念、徐特立、謝覺哉、李濟深、陳毅、習仲勛、張治中、烏蘭夫等觀看了演出,親切接見演職人員并合影留念。周總理深情地說;“過去聽過隴東道情,看了你們的戲,又使我想起延安。這個戲唱腔優(yōu)美,很有特點,這個劇種很有前途,希望把它搞好”。同時熱情地請演職人員吃餃子,這一切作為美好的回憶,永遠地留在大家的心中。
《楓洛池》成功創(chuàng)排演出后,甘肅省委隆重舉行表彰大會,同時決定,將隴東道情劇正式命名為“隴劇”,為新中國的劇種增添了新的生命力。1998年,《楓洛池》入選大型藝術文獻專題片《中華戲曲集錦》,劇本入選《中國當代百種曲》,成為經(jīng)典劇目載入中國戲劇史冊,成為中國戲曲藝苑中的重要劇種代表作之一。
最強陣容打造新版《楓洛池》
《楓洛池》作為甘肅省隴劇院傳統(tǒng)保留劇目,幾十年來走遍大江南北,已演出3000多場。隨著時光的流轉,《楓洛池》雖然早已成為經(jīng)典,但原版的《楓洛池》全劇演出時間為2小時40分鐘,這在鄉(xiāng)村的戲臺子上演出可行,但在今天城市劇場演出,時間就嫌長了,觀眾坐不住。對此,甘肅省隴劇院集合兩位“梅花獎”得主,三個國家一級演員的最強陣容,打造新版《楓洛池》。
甘肅省隴劇院院長楊波介紹說:“隴劇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(chǎn),就有一種文化的延續(xù),也給我們更多的擔當,而這次省隴劇院下大力氣,對《楓洛池》進行小調成,大提高的打造,就是為在目前文化體制改革和市場化進程中如何讓戲曲能夠煥發(fā)青春的一種探索和嘗試。”昨日,新版《楓洛池》在蘭州金城大劇院舉行匯報演出,隨后,該劇還將沖刺今年文化部優(yōu)秀保留劇目大獎。
(文章來自于鑫報,記者李鵬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