攪團好吃鍋難鏟,村官好當事難纏”……21日,由甘肅省隴劇院創演的現代隴劇《苦樂村官》 ,作為我省唯一參演劇目亮相中國藝術節,在廣東外語外貿大學進行首場演出,詼諧幽默的劇情、優美動聽的唱腔 ,讓羊城觀眾爆發出了潮水般的掌聲。據悉,《苦樂村官》也是繼《天下第一鼓》奪得文華獎后,甘肅隴劇再度向“文華獎”發出沖擊。
古老的皮影、入圍世界“非遺名錄”的甘肅花兒……《苦樂村官》在九藝節的舞臺上將隴劇的藝術魅力展現得淋漓盡致,這也是隴劇入選首批“國家級非遺”后創演的首部現代劇目。該劇通過一連串的喜劇情節,塑造了村官“萬喜”酸甜苦樂都得嘗、喜怒哀樂一身擔的藝術形象。
近兩個小時的演出,被羊城觀眾用潮水般的掌聲淹沒了,觀眾的掌聲也將劇組最初對隴劇是否會“水土不服”、能否被廣州觀眾接受的擔心一掃而光。演出結束后,很多觀眾紛紛表示,這部戲很好聽、很好看,尤其是演員的表演非常精彩!一位學聲樂的大學生告訴記者,他非常喜歡地方戲,雖然是第一次看隴劇,但是絲毫不存在看不懂的問題,尤其是結尾處的西北花兒給他留下了很深的印象,很有共鳴。
主創專訪
王亨(甘肅省隴劇院院長、《苦樂村官》藝術總監):
為了沖擊“文華獎”,我們對隴劇《苦樂村官》進行了一個多月的修排打磨,可以說是“小修改、大提高”,雖然改動的地方不多,但是提高很大,主要的改動是增強了全劇的喜劇效果,加強了隴劇的特色音樂,使隴劇的風格更突出。在本屆藝術節的參演劇目中,《苦樂村官》反映的是農村現實題材,和其他很多的“村官戲”相比,在創作上顛覆了以往“好人好事”的寫法,創作理念非常新,這是一大“亮點”。同時把道情皮影道具用在舞臺上,這在戲曲舞臺上還不多見。另外,舞臺很簡潔,尤其是窗花、剪紙的運用也很新穎。王亨表示,本屆藝術節的參演劇目都是近三年的優秀作品,強手如林,在第三屆中國藝術節中,隴劇《天下第一鼓》為甘肅實現了“文華獎”零的突破,希望《苦樂村官》也能為甘肅添一個“文華大獎”。
曹銳(《苦樂村官》編?。?nbsp;
《苦樂村官》入選第九屆中國藝術節后,我首先做的就是,對省文化廳召開的專家座談會的意見進行梳理,在有限的時間內,想進行“大動作”很難,但在不傷筋動骨的前提下,如何把劇中主人公“村官萬喜”、“杏花”、“梅花”等主要人物形象塑造得更豐滿、突出個性,而且還要更加好看,這是必須要考慮的。曹銳說,修改就是為了讓戲更好看,但是又不能丟棄西北濃郁的農村風格語言樣式,生活化、樸實的語言風格在這部戲中非常突出,以平實來取勝。以前的戲過多強化了“村官”的“苦”,而淡化了“村官”的“樂”,修改后做了一些調整,第五場主要寫“村官苦”,在第六場主要寫“村官樂”。曹銳告訴記者:“前幾天我還在想獲獎的問題,可是要演出了卻突然釋然了,我覺得只要讓觀眾能為村官哭、村官笑,讓這臺戲以最好的狀態呈現在舞臺上就足夠了。”
邊肖(村官萬喜扮演者、梅花獎得主):
《苦樂村官》和我以前演的角色都不同,行當上有很大跨越,像“生行”又像“丑行”,在表演中“唱、念、做、打”要求樣樣俱全,把潛在的藝術個性充分表現出來,村官“萬喜”的唱腔設計非常優美,其中“沒有指甲不攬蒜”、“為鄉親撐起一片艷陽天”、“村官苦”三大段中心唱段,可能會成為經典唱段流傳下去。因為村官的肢體語言非常豐富,對演員的體力和唱功都是不小的挑戰。邊肖告訴記者,作為這部戲的主演,希望能用平常心把戲演好,在九藝節的平臺上讓全國觀眾感受到隴劇的魅力是最重要的。
(文章來自于蘭州晨報,記者平麗艷)